宫延楼说养生 | 三伏勿贪凉,别让“空调病”乘“冷”而入!
夏天空调无处不在,炎热的天气也逼得人不得不开空调“续命”,活泼好动的宝宝更是怕热。但空调房干燥的冷空气、空调机里潜藏的病原体、外出时一冷一热的温差等等威胁,时刻在考验孩子的抵抗力。除了中暑,“空调病”在夏天也很常见。
“空调病”其实并不是医学意义上的专有名词,它不具体指某个疾病,而是指因吹空调而引发的一系列不适现象,常见的有鼻塞、鼻痒、感冒、呼吸不畅、心胸憋闷等,有的还会出现发烧、头痛、恶寒、腹泻、腹痛、食欲不振、四肢无力等不适情况。
中医认为,长时间吹空调吹出来的“空调病”其实是寒邪与暑湿一起侵袭了人体所致。它们或困于肌表,阻碍卫气的运行而致病,或循经入里,阻碍脏腑气机,导致脏腑病变。宝宝抵抗力不如成年人,寒邪和暑湿更易趁虚而入,更容易得“空调病”,出现诸多不适。
怎么判断宝宝是不是得了“空调病”?“空调病”通常有以下几种表现:
1.感冒、过敏
有流行性感冒、流鼻涕、风寒等表现,有些宝宝还会有荨麻疹等过敏情况。
主要原因
01:未及时清洗滤网
未及时清洗的空调滤网是夏天易得“空调病”的原因之一。滤网里很容易堆积粉尘、滋生微生物,这些都会刺激人体,容易让人出现过敏性鼻炎、肺部感染、荨麻疹等问题。
建议常开空调的季节,每半个月清洗一次滤网。
02:空调温度过低
空调温度调得太低,室内外温差很大,一冷一热,容易引起感冒。
建议:白天建议开26℃及以上,晚上睡觉时温度应在27、28℃及以上。以人在室内静止状态下虽有汗意但不至出汗为度。
03:空调房长时间密闭
虽然有些空调有内外循环,但跟开窗开门相比,空气的流通还是很差。若长时间不通风,空调房内的空气会变差、含氧量降低。有研究显示,在密闭的空调房里待5、6个小时,室内氧气会下降13%左右,但大肠埃希菌(会导致腹泻)、白喉杆菌(会导致咽喉部的炎症)及其他病菌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,对身体的伤害比较大,对宝宝的抵抗力更是严峻的考验。
建议:空调每开2~3小时就应该开窗让空气循环一下,也可以把离空调较远处的窗户开一条缝隙,用于通风。
2.皮肤、黏膜干燥
身体皮肤、嘴唇缺水干燥,可伴随瘙痒、发红肿胀,或开裂、脱皮和皮炎,容易过敏、不易治愈;眼睛干涩难受。
主要原因 :空调让空气干燥
空调制冷是依靠电力蒸发液体,以达到冷却效果,使用时间久会导致空气非常干燥。而长时间在干燥的空气中,人体的水分蒸发会加速,使皮肤、黏膜缺乏水分变得干燥,带来不良反应,人体的抵抗力也会因此降低。
建议:少量多次补充温水。在空调下方风口处放一盆水,或适当开会儿加湿器,增加空气湿度,同时每隔2~3小时开窗通风。
3.手脚麻、疲倦
手脚温度低、发麻,疲倦乏力,大脑的思考变慢,记忆力减退。
主要原因 :空调温度过低
空调房内温度过低,加上夏天衣服穿的少,会让身体处于低温状态。尤其是暴露在冷空气中的四肢,温度会比较低,容易出现手脚发麻的表现。颈椎也有可能会受凉,影响局部循环,容易引起或加重颈椎病。另外,低温状态下,身体的细胞代谢水平会降低,大脑的思考也会变慢,从而出现疲倦、乏力、记忆力减退的问题。特别要注意,突然从高温走到低温环境时,人体会适应不过来,更容易导致身体不适,甚至植物神经紊乱。
建议:白天建议开26℃及以上,晚上睡觉时温度应在27、28℃及以上。以人在室内静止状态下虽有汗意但不至出汗为度。若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内,用衣物盖住肩颈、膝盖、腰腹。
夜里开空调,第二天脖子僵硬,胳膊抬不起来了,浑身酸痛。一旦出现这种情况,一般需要一周左右恢复,可以洗热水澡或热敷,泡一包三叶清热瑶浴液和千里热感瑶浴液,也能帮助缓解不适。配方源自国家级非遗从江瑶浴,甄选清热的三叶香茶菜、千里光等药材,科学配比放心泡。泡澡时出出汗,让肌肉血液循环恢复。
如果孩子皮肤瘙痒、不舒服,可以泡一泡九龙藤湿邪瑶浴液,滋润舒缓肌肤。
若平时常感肩颈不适或易拉肚子,空调房内呆久了之后,颈项部不适加重,大便次数增加、不成形。可以试试宫延楼消食瑶浴液,帮大小朋友们一起养护受伤的肠胃。精心熬煮而成的浴液,使用更方便,一撕一倒即可泡浴。
半枫荷温通瑶浴液,适合经常感到头晕、乏力的朋友,舌苔候腻湿气重的朋友。成分精选祛风湿的半枫荷、桑寄生,解表散风的荆芥,除湿祛风的九龙藤等药材熬煮而成。经常泡澡可帮助祛除体内寒气,让身体暖起来。
宫延楼最后提醒大家要注意饮食清淡,及时补充水分,可以在空调房内使用加湿器或放置一盆水,改善室内湿度。开空调温度不能太低,常清洗、常通风,希望家人们远离“空调病”,开心一整夏。
*以上内容仅供参考
*参考文献:
[1]毛玲娜,陈丹.高温依旧 拒绝空调病[J].健康博览,2022(9):32-33.
[2]吴鄂生.警惕空调病[J].家庭医学:上半月,1998,0(13):23-23.
[3]邢淑丽,何靖涛,郑晓昆,郭晶.空调病中医浅析[J].中国民族民间医药,2009,18(13):56-57.
[4]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